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9:32:57】【阅读次】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比较正规的赌博软件信息工程学院 陈鹏磊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资助力度稳步提升,国家、社会、爱心人士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是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等人才的殿堂,育人工作不仅包括专业教育还涉及德行培养,在稳扎稳打开展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如何激发受资助学生的奋斗动力,如何培养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情怀,如何树立受资助学生的自强意识等等,这些都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学生工作者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之外的又一重要关注点,资助能解决困难学生的“经济匮乏”,但资助育人则能进一步防范困难学生的“精神匮乏”。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国务院于2007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资助项目包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诸多形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各级政府以及高校自身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不懈努力,高校资助体系日趋完善健全,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类型的许许多多资助项目使得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性功能大体上得到实现。然而,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说明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加强改进的地方。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高校资助政策的重中之重是资助育人,是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体现。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健全和完善,特别是“育人理念”和“资助政策”的相结合,更具针对性、人性化地推动了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然而,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资助,轻育人
    随着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社会以及爱心人士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上加大了扶持力度,全面的学生资助项目使得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以继续安心攻读学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可是,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受资助学生的心理问题,虽然高校中受资助学生群体较为庞大,然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对于这一问题决不可视而不见。受资助学生不仅要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而且还要面对难以逾越的心理压力,因此他们在“三观”及思想上都需要更多的心理帮扶,这对他们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一的经济资助有时候不仅难以打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顾虑,而且更有可能使其因为自己的特殊性进一步疏远普通的学生群体、交流圈,以上的问题则极大程度上会导致这一群体的心理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另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一些受资助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较多的机会和经济能力去体验和尝试社会发展新成果,他们在综合能力方面往往会稍逊色于他人,这就需要高校以及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平台和资源,提升其综合素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公正性亟待提升
    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可是由于许许多多的主客观原因使得资助工作的公正性有待考量和加强。一方面,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性工作中有诸多桎梏,有的经济困难学生怕别人看不起而不敢提出申请,有的贫困证明材料缺乏事实依据或者根本就是找关系开具的,有的班级或二级学院评议工作走过场、不负责,等等。另一方面,具体落实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管理人员、办事人员在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变化,对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管理、指导及心理辅导等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状却是很多高校对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远远不够甚至基本没有,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的“资助方式一体化”建设处于发展阶段,因而在很多环节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比如:“奖、助、贷、勤、补、减(免)”分散管理,没有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在工作中缺乏优化的资源配置等,使得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达到良好的资助效率。怎么样整合和利用各方资源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资助体系的联合融通,机制探索的研究交流,以及有特色地开展各校资助育人工作,跨越式思考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等,这些都是有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困难
  首先,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的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学生提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生源地村委会/居委会或者民政部门开具的经济困难证明以及低保证、残疾证、建档立卡证等其他贫困证明材料。可是学生生源地政府单位一般为了给学生提供方便,对于经济困难证明的开具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细致的排查和证实,甚至对于要求开具贫困证明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因此学生所提交的经济困难证明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有待进一步考量。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组织无法对每一份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和调研,“浑水摸鱼”的现象将无法杜绝,由于资助名额的有限性,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资助。其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由于一些的心理因素,不愿意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材料,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辅导员也无法完全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这就形成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盲区。虽然这部分学生是自愿放弃经济资助的,但是自身的经济困难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都将会存在多多少少的压力和困难。最后,在学生提交了相关的家庭经济困难申请和证明材料之后,班级将会组成以辅导员为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然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代表并没有与每一个申请对象都有较深的接触和了解,对于申请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和日常消费情况无法得到具体的掌握,这就使得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过程中将无可厚非面对诸多桎梏。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被忽视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然而,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却忽视了这一群体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自由地购买自己心仪或者必备的生活、学习用品,更没有额外的其他消费能力。因为经济条件无法满足物质生活上的差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的自卑心理。其次,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忧虑自己家庭贫困会让人看不起,担心无法和他人一样得到平等的尊重等等,就以逃避方式来勉强维持自尊心。他们对周围环境保持着一种敏感多疑的态度,担心他人对自己没有良好的理解和接纳而选择了封闭自己,经常一个人独处独行,极少与周围人有思想交流或者情感联系,产生了封闭心理。同时,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能正视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则利用各种手段、方式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真实情况背道而驰,时刻用虚假的“面具生活”来粉饰自身以满足自身的虚荣。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群体活动中存在显而易见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极想融入群体,但总会由于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与冲突;他们极想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但又对别人的同情和怜悯拒之千里,内心的压力和痛苦在慢慢增强,长时间的心理问题将会带来严重的性格缺陷。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不到位
  当前,在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模式僵化与流于形式等问题使得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效果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例如:资助诚信与感恩教育等活动只追求形式或者应付上级检查,而没有使受资助学生在内心和思想上切实明白诚信与感恩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受资助学生仍旧“不领情”,不懂得感恩。网络上有时候会报道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却无感激之心,从来不主动联系、感谢帮助自己的好心人,在校得到国家资助后,对国家、学校或者老师没有感恩之情,可是当自己没有获得国际资助后就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严词质问老师等问题,以上问题都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不到位的表现。另外,很多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总强调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范围宣讲教育内容,毫流于形式而又缺乏针对性,极难发挥资助育人的功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很多原因将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当下的资助育人工作往往忽略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只“乐衷”于对学生进行诚信或者感恩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将资助育人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成才更无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要牢牢坚持“资助育人”理念,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健全、良好的人格素养。高校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摆在同样的重要地位,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更要侧重于“心理扶贫”,辅导员要经常和贫困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要及时有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排解。与此同时,务必充分发挥具有专业知识和针对手段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作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把团体辅导与特殊对象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优化相关资源配置,凭借专业部门的专业能力更好、更合理地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健全其心理素养,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育人手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要以认知教育为基础。认知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明白感恩也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来自人们的心灵,关键在于人对事物的认识。愿不愿意感恩,对于受恩者或施恩者而言都是心灵的考验。认知教育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识到,他人、社会对自己的帮助是一种恩惠与方便,并产生认可,从而将这种意识转化成情感的需要,进而积极感受他人和社会的帮助。
  2、感恩教育要以情感教育为纽带。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的过程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情感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感恩图报既是他应有的道德行为,又洋溢着人性的光芒。在情感教育中使他们应有的善良得到发挥,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行为,树立最起码的感恩思想,继而促使贫困学生树立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思想,懂得知恩图报,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
  3、感恩教育要以实践活动为提升。在困难学生感恩之前,将年级或者学院的困难学生成立团队,在团队内首先进行队员互助,包括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在团队内形成较好的氛围,让感恩长存在学生心中;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社区的空巢老人形成一对一结合,在学生陪伴老人的同时,老人也会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对困难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如此便达到学生感恩和受教育、老人生活丰富的双赢目的。
  (三)强力整合资源,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工作
  目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资助部门和思政辅导员来开展,资助育人力量薄弱,育人方式结构单一,所以要整合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精致化培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在高校工作时间较长且在个别领域取得过重要成就的关工委退休老同志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能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学习、心理培养以及生活规划开展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切实发挥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可以举办座谈会、沙龙等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技能。同时,可以协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订一个理性而又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再依据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打下牢固基础。
  对学生加强励志教育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宣传优秀学生在艰难求学历程中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事迹,教育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顽强拼搏、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精神。如开展励志之星评选等活动,以资助为方法,以育人为目的,通过全力推进大学生励志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
  (四)构建锻炼平台,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可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把勤工助学中卫生清理等对学生能力锻炼较少的岗位变换为协助实验项目等和专业相关的岗位,注重将学生实践内容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将学生能力培养与助学工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搭建畅通的沟通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构建实践平台,助力学生提前进入就业状态。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资源优势,推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其公司或者项目中实习锻炼,为学生提供参与公司或者项目运营和了解相应知识的机会,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将来就业创业巩固基础。要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在校期间的创业实战锻炼机会,以便于将所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获得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等。

参考文献:
[1]陈锋,秦泗岩,朱春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1(8).
[2]杜德省,何世新,徐海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3]姜微.基于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探究[J].家教世界,2013(2).

 

上一条:比较正规的赌博软件开展第四届“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 下一条:细化评定 精准扶贫

关闭